索引號: 11330881002630081E/2022-151654 主題分類: 農業、林業、水利/農業、畜牧業、漁業
發文機關: 市府辦 成文日期: 2022-08-31
發文字號: 江政辦發〔2022〕39號

關于江山市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大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發布日期:2022-08-31 瀏覽次數: 信息來源:市政府辦公室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市政府各部門:

為認真貫徹全省和衢州市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以下簡稱農業“雙強”行動),大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與全省同步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要求,突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導向,以“衢州當龍頭、全省爭上游”為目標,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全面實施農業“雙強”行動,大力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三省邊際中心縣城貢獻“三農”力量。

到2025年,全市農業勞動生產率達到5.5萬元/人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372萬元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6%以上,新增重大農業科技標志性成果1項,新增上市農業企業1家、農業高新技術企業5家,爭創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1個,組織實施農業科技攻關類項目20個,每千名農業從業人員擁有基層農技推廣服務人員4名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以上,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1%以上;農業(除捕撈、林業外)畝均產出率達到8000元/畝以上;土地規模經營比例達到70%以上,100畝以上集中連片適度規模經營占比達到65%以上。

二、實施科技強農行動

(一)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健全“政府部門+科研機構+農業主體”產學研一體化農業科技攻關體系,深化長三角農業科技合作,建設三省邊際農業科創高地。支持農業科技合作攻關,建立農業科技攻關項目庫,實行重點項目“揭榜掛帥”。承接參與省“尖兵”“領雁”計劃,實施好優質胚芽米加工、獼猴桃物流保鮮及品質控制等項目,發揮“中國獼猴桃之鄉”集聚優勢,加大特色經濟作物適用機具研發試驗。(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經信局,列第一位的為牽頭單位,下同)

(二)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加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鑒定評價、挖掘利用。做精做優特色優勢種苗基地,推進萬畝水稻種子、航空航天育種等繁育基地建設。推廣農業新品種面積10萬畝。(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資規局)

(三)全面促進優地優品。嚴格保護16.8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實施土壤健康行動,推行“田長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新建或提標改造高標準農田2萬畝以上,建設集中連片永久基本農田的“千畝方”20個、“萬畝方”1個。圍繞“3+X”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一批高標準萬畝(萬頭)特色產業示范基地,打造2個以上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培育地理標志農產品5個以上、綠色食品40個以上。構建市域農產品品牌體系,明確品牌標準規范和準入門檻,加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力度。(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資規局、市供銷聯社、市市場監管局)

(四)推進農業綠色化生產。大力推進農作制度創新,推廣一批高效生態綜合種養模式。深化“肥藥兩制”改革,推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融合發展,單位播種面積施肥和用藥強度分別下降至24.9千克/畝、0.9千克/畝。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健全完善農業農村廢棄物處置回收機制,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廢舊農膜回收處理率達到90%以上。強化農業碳賬戶研究,建立大宗農產品低碳綠色標準體系,制訂標準化生產技術方案,打造農業碳賬戶多跨應用場景,構建農業“雙碳”行動的江山模式。(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資規局、衢州市生態環境局江山分局、市發改局、人行江山支行)

(五)加快發展數字農業。建設江山市鄉村“數字大腦”,全面推廣應用“浙農碼”。推廣“產業大腦+產業地圖+數字農業工廠(基地)”發展模式,協同推進工廠化農業攻關,推動LED育苗工廠等數字農業工廠提檔升級,建設15個以上數字農場、數字牧場、數字漁場。謀劃建設農業科技孵化園1個,打造現代農業科創平臺。加快提升“滴滴農機”“江農投”“江農宅改”等推廣應用層級,加強動植物檢疫防疫等數字化監管。(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大數據中心、市科技局)

(六)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優化農技推廣網絡,整合推廣機構、科研團隊、科技特派員等方面力量,促進專技人員掛聯基地、掛聯項目。強化農技推廣模式創新,推動“政府+社會+企業”融合協同,健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團隊,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加快主導品種迭代、主推技術集成、主營模式優化。深入實施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加快推動“兩進兩回”,培訓農村實用人才8000名。變革專技人員業績評價體系,推動專技人員回歸主職主業,允許專技人員在履行好崗位職責的前提下,提供技術增值服務并合理取酬。(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

(七)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創新。加快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設立農產品加工專區1個,培育糧油、獼猴桃、食用菌、茶葉、蜂產品等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加快補齊農產品加工短板。加快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全市打造超30億元的標志性特色農業產業全產業鏈2條以上。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每個鄉鎮至少布局1個生鮮冷凍食品零售網點。培育適應科技創新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培育家庭農場200家以上,縣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穩定在100家以上,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家,農創客總量達到1500人,組建產業農合聯10家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發改局、市資規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供銷聯社)

三、實施機械強農行動

(一)夯實農機化發展基礎。建設土地集中連片流轉示范村50個,新增土地流轉面積5萬畝,進一步提升農業規模經營水平。圍繞糧油增產保供、“3+X”特色農業產業,將宜機化改造作為耕地墾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綠色農田建設等土地整理項目驗收環節的重要內容,加快果園、菜園、茶園、藥園等特色產業種植基地的連片宜機化改造,推動耕作田塊小變大、陡變平、彎變直以及電力輸送、機耕路的互聯互通,新增宜機化改造面積5萬畝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資規局、市財政局)

(二)聚焦農機具供給需求。打造“生產企業+科研院所+種養殖基地”的農機研發制造應用多跨場景,建設一批連片農機研發實驗基地,建成2個農機創新試驗基地。錨定農產品生產加工用工需求量多、簡單重復性勞動強度大、人工作業危險系數高等環節領域,著力推進農業“機器換人”,新增先進適用農機裝備2000臺(套)以上。以適應丘陵山地、設施大棚和家庭經營的農機化作業需要為重點,梳理小型、輕便、多功能農機具需求清單。(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

(三)深化農藝農機融合。圍繞糧油以及本地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健全完善農藝農機協作機制,推進播期、行距、行向標準化,形成與機械化相適應的農藝方式、作業規范、質量標準。加強農藝農機融合成功模式的引進、試驗和推廣,推動良種、良地、良機、良法配套,建設10個全程機械化應用基地。(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經信局)

(四)提升農機綜合社會化服務能力。加強統籌布局,合理布局全鏈條或重點環節的農機化服務組織,建設農機服務中心9個。鼓勵國資公司、社會資本、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等參與項目建設運營,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向區域化、專業化、“一站式”方向發展。構建“合作社購買+農民租用”的農機裝備共享體系,大力發展訂單作業、生產托管、保姆式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

(五)分產業推廣先進適用設施裝備。加快補齊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的農機化發展短板。糧油產業重點推廣機械化栽植、保護性耕作、機收減損等農機裝備,糧食生產功能區水稻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畜禽養殖業重點推廣洗消飼喂、空氣過濾、環境感知、紅外測溫等農機裝備,畜禽養殖機械化率達到65%以上。水產養殖業重點推廣工廠化養殖、循環水生物過濾、水質凈化消毒等農機裝備,水產養殖機械化率達到55%以上。設施種植業重點推廣噴滴灌、水肥一體化、通風遮陽等技術以及耕整地、起壟覆膜、基肥撒施、育苗移栽等環節的農機裝備,設施種植業機械化率達到51%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經信局、市科技局)

四、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

(一)提升農業“兩區”。推進“一縣一平臺”建設,打造1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根據園區實際需要,統籌安排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噸糧標準”建設,完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3萬畝,田間道路通達度、有效灌溉覆蓋率均達到100%,保障全市70%以上的糧食產量。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較全市平均水平高20%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資規局、市水利局)

(二)保障用地需求。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地”改革,健全土地集中連片流轉正向激勵機制,探索確權不確地、土地入股等方式,推行鄉村土地“連片流轉+土地整治+農業‘標準地’”模式。加大鄉村產業發展用地保障,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責任單位:市資規局、市農業農村局)

(三)強化人才支撐。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吸納專業技術人才,建立農業“雙強”行動專家庫。加強農科類院士工作站、專家工作站建設。按照“一產業一聯盟”要求,組建農業主導產業創新聯盟,構建創新聯盟有效運行機制。開展優秀鄉村工匠評比表彰,培養2名以上引領型農業企業家、10名以上成長型農業企業家。(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人力社保局)

(四)暢通金融服務。組建江山金融服務農業農村共同富裕聯合體,加大農業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創新,確保普惠型涉農貸款增速高于其他各項貸款增速。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提高農業信貸擔保規模。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擴大“兩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推動農業保險優化升級,探索建立農業風險補償金制度。(責任單位:市金融服務中心、市銀保監組、市財政局、人行江山支行、市農業農村局)

(五)加大財政支持。加大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力度,在“大三農”專項資金中足額安排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相關經費,保障農業“雙強”工作落細落實。(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

(六)強化組織實施。建立市農業“雙強”行動工作協同機制,市農業農村局承擔牽頭統籌協調職能。建立工作考評機制,將農業“雙強”行動列入年度綜合考核,統籌各方力量推動農業“雙強”行動落地落實。(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


江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8月31日

(此件公開發布)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